山水画在北宋院体画家李唐、马远、夏圭发明了斧劈皴法后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元四家画山水各有特色,但元代山水皴法仍以黄公望披麻皴最具影响力。直至明代晚期,山水画才被用于青花瓷器的创作上。康熙时,山水画大量搬上瓷器。事实上,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后。国家经济经历了清初的恢复,明朝遗臣士大夫见复国无望,只能终老林泉。在整个清初,山水画题材的瓷器都占有很大市场。山水画饱含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向往以及对故国的怀念。康熙时的青花料与洁白的瓷胎无疑为瓷上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最好的用武之地。单一颜色要想画山水的灵动就会比较呆板,康熙朝的青花料清澈透明,对于变化较多的山石树木来说,要想画出不同的形态和光影。使用浓淡不同的青花料模仿在宣纸上的皴擦干焦墨法,就达到了青花色阶浓淡转换成趣的效果。此件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罐,主峰一巨石突兀,山石上中部留白,表现山峰受到日照的不同表面。周围用浓淡笔触皴染,再往右转远峰,近树,凉亭掩映。山间祥云环绕。雁阵远去。两山间一道飞泉倾泻而下,汇入江水。江上一人撑桨离岸似乎在去往对面的渡口。渡口上一前一后两人似在交谈,眉眼胡须衣饰拐杖寥寥数笔,勾勒的生动传神。二人身后两山之间平缓山坡上高大树木掩映着隐现的楼阁屋宇,一派祥和静谧的古口秋渡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