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朝岁起东—— 端月艺术品拍卖会;
二月, 雨润红姿—— 杏月艺术品拍卖会;
三月, 惠风和畅—— 桐月艺术品拍卖会;
四月, 最爱垄头—— 麦月艺术品拍卖会;
五月, 日叶正阳—— 蒲月艺术品拍卖会;
六月, 翠扇红衣—— 荷月艺术品拍卖会;
七月, 天上人间—— 巧月艺术品拍卖会;
八月, 香入翰墨—— 桂月艺术品拍卖会;
九月, 携壶翠微—— 菊月艺术品拍卖会;
十月, 青黄杂糅—— 露月艺术品拍卖会;
十 一月,九九消寒——雪月艺术品拍卖会;
十 二月,年丰物阜——星回月艺术品拍卖会。
端月:
孟浩然《田家元日》诗曰:“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天下皆春,新的一年开始了。古人观象授时,历法“建正”。干支历法中,寅、卯、辰依次是春天的三个月。寅月即春天第一个月。东北方为艮、寅、甲位。斗柄回寅为春正,所以一岁之首月又称为“正月”。
秦统一中国,始皇名“政(正)”。《史记索隐》在《秦楚之际月表》“端月”下注称:“因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端”为开头之意。而一年之始,必须端端正正地走好第一步,只有走好第一步,方可走好第二步、第三步……有始有终,直至十二月岁末。从“正月”和“端月”我们体会到古人命名的良苦用心,而公司开展业务首先是要端正态度,端正思想。因此“斧劈皴”每年农历新年首场拍卖会定名为:“朝岁起东——端月拍卖会” 。 正是: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杏月: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二月,天气回暖,杏花先于桃花次第开放,灿若云霞,占尽春风。杏花和农耕常联系在一起,西汉《氾胜之书》说:“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杏花盛开,也是科举殿试的放榜日子。唐郑谷诗云:“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杏花与读书人关系甚大,《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今山东曲阜的孔庙中既有“杏坛”遗迹。杏花落后,杏果曾进献蓬莱瀛洲求仙的汉武帝。杏是否为仙果,已经随着汉武时代落幕。而果中之仁确实是一味药材。杏与中医有缘,晋葛洪《神仙传·董奉》:“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杏花的花期较长,从农历二月开始,可持续到农历四月。在杏花开放的二月,就是耕种的时间。“粒食兴教,播厥有先。尊神致絜,报本惟虔。瞻榆束耒,望杏开田。方凭戬福,伫咏丰年。”(《社稷歌四首·其二·春祈稷諴夏》)因此农历二月顺理成章地被称为“杏月”。若此时天降甘霖,以助农时,山林田野间必是雨润红姿,烟蒸翠色。正是:
高低重叠杏花红,更喜幽香出旧丛。
窗外迷离春雨好,园边新绿柳塘风。
桐月: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清明风至。”清明风指东南风,为巽气所生,是温暖之风。《周书时训》:“清明之日桐始华。”梧桐花先于叶生,被誉为能知岁时。是春耕重要的物候标志。《花镜》上说:“此木能知岁时,桐不华,岁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每枝十二叶,一边六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有闰月则十三叶。视叶小处,即知闰何月也。”桐花因为是清明“节气”之花,自古被用作三月的代称。油桐花开,白色的五瓣花里透着绯红,煞是好看。而每到桐花开放的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诗曰:
溪流清浅路横斜,日暮牛羊自识家。
梅叶阴阴桃李尽,春光已到白桐花。
暮春草木生长繁盛,也是蚕宝宝生长发育的时期。先民发现蚕吐的丝线可以织成绸缎,制作衣物。丝绸富有光泽,轻薄通透,柔软神秘,云想衣裳,华美绝伦。丝织业从此成了古代社会最重要的手工业。丝衣与胡服不同,追求服装和身体的内空间,能感受到空气在流动。穿着时自由宽大,无束缚。随举止出现很多随机线条,神采与衣裳共舞,洋洋洒洒。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服章之美”。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成都百花潭中学发掘到战国时期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壶上有“采桑图”的场面。采桑养蚕三月最佳,轻寒薄暖,绿荫冉冉。桑叶进入生长茂盛期,嫩叶是蚕宝宝们的最爱。绝不可错过这个时节养蚕。因此三月也称为“蚕月。”《诗经·七月》描述三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将一整个月份别称为一项农事称谓,可见先民对于耕织的重视程度。为之还诞生了礼制“亲蚕礼”。这是华夏民族敬天侯时的思想。后来逐渐演化为春祈秋报的诚敬风俗——“社日”。诗曰: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几千年的时光如一片沧海。而每当桐花万里之季,故园桑田依旧茂密如初。
麦月:
农历四月是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先民怕后人忘记这个重要的时节,所以特别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命名为小满。意为小麦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小满三候为:“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可见四月底,小麦会最终会成熟。所以整个四月,如同小麦的秋天。“ 孟夏之月麦秋至。”《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麦以孟夏为秋。”“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小满时节,绿油油的麦田,是上半年至关重要的农时,也是乡野间最佳的赏景时节。诗曰:
夜莺啼绿柳,
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
迎风笑落红。
蒲月:
五月,芒种到夏至。在忙碌中迎接悄然而至的热烈。北方收麦,南方种谷。忙而不茫,乐得其所。“有种才有收”。不仅蕴含时令的指引。更是传承至今的人生哲学。旧俗端午节,悬菖蒲艾叶等于门首,用以辟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农历五月初,民间有门窗挂菖蒲的习俗。 古人夜读,常于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据说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是空气清新剂。蒲草还可以编席制袋,后者用来运盐运糖,是当时较好的包装材料。《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农历五月,农事最繁。因此先民将夏季第二个月第一个节气命名为芒种。本来,小满之后的节气,按逻辑应该以大满来形容丰收场景。而古人的哲学思想则忌讳大满,太满则损溢。大与小,多与少的辩证哲学思想也影响到了对外来文化以及传入新物种的包容和审视。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曾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石榴原产西域,同样可以在很多文献以及诗词中得到记载。唐代元稹有诗曰:“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石榴传入中国后很快变成人人喜爱的树种。榴花五月吐艳,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石榴花红如火,色如朱砂,因此被赋予了驱邪纳祥的作用。果实“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榴留谐音,成为团圆、团结、和睦、多子多福的象征。众多的文化内涵,让石榴自入中土,便为我汉家接纳,并以东方特有的智慧为其赋予浪漫的色彩,提振了民族精神。诗曰:
乘槎使者海西来,
移得珊瑚汉苑栽。
只待绿阴芳树合,
蕊珠如火一时开。
荷月:
农历六月,又被称为“暑月”。小暑、大暑纷纷而至,一年最热的时候来临了。暑热又容易让物品腐败。所以人们争相避暑。就连豁达大度的诗人们也不例外。李白跑进原始森林“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王昌龄去野炊:“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白居易条件优渥,登高楼吹海风纳凉:“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比起文人墨客,民间的避暑方式则是用汗珠换来欢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笔下这江南夏天里繁忙劳作的带有乡土气息诗句可能感染到了同榜进士出身的杨万里,于是他晒出了各种花式避暑:“去岁冲炎横大江,今年度暑卧筠阳。满园无数好亭子,一夏不知何许凉。待等老夫亲勘当,更招幽鸟细商量。朝慵午倦谁相伴,猫枕桃笙苦竹床。”然而杨万里可能更喜欢只在六月的大自然中才能见到的清心处: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暑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池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比起荷花无声的绽放,此时还有一种生物在大自然里名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至二侯蜩(即蝉)始鸣。整个六月蝉鸣柳,蛙鸣田。然《埤雅》说蜩“生於盛阳感阴而鸣。”事实上,按照夏至建五(午)月半,阳气达到极点,即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了北回归线,之后向南移动。所以先民认为阳极阴生。蝉正好在这个季节鸣叫。在烈日酷暑下,我们似乎听不出蝉鸣的本意是在弥漫的暑热里,已有阴气发生。先民“见微知著”,已经出现的将要成为趋势的细微变化,这是生命的意蕴。蝉幼虫从泥土到树上羽化,吸食树汁而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这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有共同的生命成长过程。这种向上与超越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生命本质的善与美。体悟自然,认识自然是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大智慧,天人合一才能与天同庆。想象一下,深深院落里,纳凉的一刻:“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巧月: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华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耕与织,是两千多年古中国社会男女劳作的基础工作。农业文明时代,天文历法的广泛应用最为必要。每年的阴历七月初七,农事稍歇,夏末秋初,夜空河汉如带,牛女二星闪亮。虽永隔银河相望,但也却始终相守。银河、星宿、牛郎、织女,这些集农耕文化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于大成的元素创作出美丽的神话故事,以天人喻世人,诉说着中国人坚贞不屈的爱情观。有诗曰:
络角星河菡萏天,
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
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
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
惆怅佳期又一年。
桂月:
《晋书·郤诜传》:“武帝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桂树之花,清可绝尘,浓香远溢,堪称一绝。郤诜在晋武帝面前以桂花自誉,从此青史留名。到了唐代,朝廷施行科举考试选用人才。被选中的进士常自比郤诜折桂。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诗:“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在读书人和士大夫的歌咏下,桂树地位越来越尊崇。而至高无上者当为月中桂树。月中有桂树,在东晋就有记载。虞喜《安天论》道:“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唐代开始,咏月与咏桂常见于文人笔下。唐诗“芬馥天边桂,扶疏在月中。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月中不仅有桂树,还有蟾蜍。为姮娥所居。桂树不仅地位飞升,而且与嫦娥仙子相伴。八月中秋,桂花盛开。因此八月又称桂月。以物候定月名,反映的是农耕文明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在科举时代,每年的秋闱正在此月举行。清风明月,蟾宫桂树。正是读书人盼望的好时节。诗曰:
冰清玉洁在月宫,
白衣如雪展素容。
妙手若得采一枝,
香入翰墨情更浓。
菊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草木皆华于阳,独菊花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十二月的第九月对应地支戌,戌属土。菊花之黄色正应五行土之色。桃花、桐花感于春天阳气而开,所以七十二候没有说桃花和桐花的颜色。三国钟会赞菊花曰:“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菊花开在百花凋零之际,实可颂也。菊花盛开的九月,天高云淡,此时节古人常登高望远以抒胸中之志。诗曰: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露月:
十月对应十二支亥,为六阴,律吕应钟。阴气终,孕育万物。草木凋零,露寒霜冷,故常以露月指代十月。然而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世上万物都随着季节变化而变换着。宋·吴芾《初冬山居即事》:“节物随时变,斜阳一望中。”此时亭亭玉立的荷花败落,就连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依然劲节。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屈原《橘颂》称颂初冬的橘:“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唐·张九龄《感遇》赞橘:“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将橘与松柏媲美。风姿色彩逐渐拟人化。苏轼的《赠刘景文》诗也是通过将橘树拟人化描写,赞颂初冬季节的佳色景致。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其诗曰: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雪月:
十一月对应节气冬至。《尚书·尧典》说:“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指日落时看到昴宿出现于中天,就可以知道冬至到了。南朝宋·傅亮《冬至》诗曰:“星昴殷仲冬,短晷穷南陆。柔荔迎时萋,芳芸应节馥。”诗中所述冬至这天昴宿出现在中天,太阳这天在天空的最南边。可见冬至是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所谓极致也。但是先人从这白天最短的一天却看到了希望和生机,因为从这天开始,白日渐长,“一阳来复”。所以“柔荔迎时萋,芳芸应节馥。”在江南的农历十一月,会看到新的芦苇在水中发芽。没长穗的芦苇称为蒹,初生的芦苇称为葭。即《诗经》所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故十一月又称为葭月。虽然冬至到春天还有一大段时间,但是寒冬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古人以九九为期,冰冻解释。民间有在这一天开始每日画一梅花的习俗,九九八十一天后,数九结束,春回大地。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史记》有葭灰占律的说法。《后汉书·律历志》说“在密闭性的屋子里,按一定方位排列十二个木案,将十二律的律管依序排列在桌上,并在各管内填入芦苇衣膜烧制而成的灰。当各月所属中气到来时,将引发地气上升,而此气可使相应律管中所置的葭灰扬起。”“葭灰占律”一直为古帝王所信奉。这个习俗也一直影响后世。残唐诗人韩偓《冬至夜作》曰: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星回月:
十二月对应节气是小寒、大寒。一个月的时令全部用寒字表达,说明天气冷到了极点。不能超过的界限称为极。因此极点就是终点。严寒过后,必然迎来温暖的回归。虽然临近一年终点,却历尽春夏秋冬的时光,积蓄一载。此刻当告祭祖先,除旧迎新,祈福迎祥。
先秦时期,已有岁末祭祖的礼制。举行的祭祀仪式称为“腊祭”。据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参考其他古文献曾提到周时腊与大蜡各为一祭,“腊祭祖先”,“蜡祭百神”,秦汉改为腊。岁末已然成为大祭的月份。所以十二月别称腊月。
腊月地冻天寒,大地上冰雪覆盖,是农闲的时节。然而冬至后,日照渐长,寒气已不能继续下侵。一个月后的大寒节气里,大地下开始消融,孕育着新的生命。在天文上,太阳运行黄道十二宫,至十二月大寒节气,归与“玄枵”星次。《礼记·月令》记载利用腊月天地清谧的农闲之季与民休息,讨论得失,备战农时,以待来年的合适时机。(原文:“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专而农民,毋有所使。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魏晋之际的裴秀曾用诗记录腊月时光里的天地人事。诗曰: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
玄象改次,庶众更新。
岁事告成,八腊报勤。
告成伊何,年丰物阜。
丰裎孝祀,介兹万祜。
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蕾蒸黎。
宣力菑亩,沾体暴肌。
饮飨清祀,四方来绥。
充仞郊甸,鳞集京师。
交错贸迁,纷葩相追。
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
有肴如林,有货如山。
率土同欢,和气来臻。
祥风协调,降祉白天。
方隅清谧,嘉祚日廷。
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天文对应时令,节气指导农事以及生产、生活甚至政事、军事。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这是先人“天人合一”的智慧。对于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时空仍在漫天繁星中延伸。天行有常。周而复始,如期而至,是为天地之信。以利万民。生生不息。
掌上十二月
中国有着古老的文明。先民仰观天文,俯查地理。发现日初日落、月亏月盈、星移斗转可与四季变化相对应, 遂以天文定历法,观察气象、物候。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将“农历年”分成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十二朔望 月。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应天顺时,耕作有节。黎民生活有保障,农业文明基石得以建立。
农业文明根植于土地,顺应自然才能利用自然。先民制器,利用自然界常见的土、水经火烧造成陶,实用又美观。制陶讲究土脉、火候,需依时而作。《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斧劈皴拍卖公司位于雄安新区,我公司是以拍卖艺术品为主的综合性拍卖公司,艺术品拍卖以中国古陶瓷和当代艺术品为主。我们以还原艺术品本身带有的时令文化为出发点,依岁时月令的顺序排列,每月举行“掌上十二月”拍卖会(扫码右上方二维码进入“掌上十二月”浏览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