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17世纪青花花鸟罐所体现出的明末清初精湛制瓷工艺
罐直口口平唇涩胎,方便扣盖,短颈,颈内及罐内未施釉,溜肩,长腹下收,平底光滑无釉,底中心略凹。罐身施透明釉,釉色青亮。罐身用青花结合雕刻技法装饰花鸟蝴蝶竹石纹。
窑工们在这件瓷罐上展示出精湛的装饰技巧。即将“北宋耀州窑半刀泥”刻花技法与明末青花分水绘法组合呈现。罐身以“半刀泥”法刻划纹饰一部分,再用青花绘出另一部分组成完美图形。“半刀泥”刻法是“在半干平面的泥坯上直刻一刀,斜刻一刀,形成浅浮雕的感觉,此刻法又称为“双刀刻”。即先用直刀刻出装饰纹样的结构线和轮廓线,然后在已刻的纹样线以外,用斜刀斜刻一次,形成深浅高低各不相同的斜面。因为用刀的不同带来釉面的深浅变化,形成外轮廓线向外,深浅不同釉色的变化,具有层次不同的空间感。”
“半刀泥刻法注重外轮廓线的立体效果,即强调纹饰线条一边的阴影,在保持了外轮廓线平滑完整的同时,又通过对比凹刻进去的阴影部分加强视觉效果,这种以凹代凸纳光纳影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二维平面上图像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外轮廓线内部篦划细纹进行填充,粗细对比,和谐统一。”
此罐刻划注重细节表现,所刻纹饰花鸟灵动,湖石剔透,昆虫动活。细长弯曲的佛指果上的小凹点、盛开的花朵及花瓣纹理、玲珑的洞石,于刻划花之外再用青花点缀组合成完整的纹样。尤为精彩的是一只立于佛手枝头鸟的刻画,先刻出鸟的头、身与翎羽,再用青花画出鸟喙、头羽、足与尾部。传神之处在于鸟目的细节处理,半刀泥法斜刻出眼圈轮廓,鸟目在凹面映衬下因釉面深浅变化看起来眼球凸出,再在凸面最高处青花点睛,这青花一点注视与身姿相应,精妙绝伦。立体雕刻结合平涂点染艺术化处理,给人一种神奇悦目的梦幻般美感。
此罐青花采用了分水绘画技法,层次分明,蓝中泛淡紫色。两株劲竹凛然耸起,直入画外,不见其端顶,下部湖石掩映一枝幼竹,竹叶繁密。两株美竹挺拔清翠,尽显秉直虚空、骨节不屈、高风亮节之个性,超群脱俗。竹子、牡丹与佛手一起入画,清美、娇艳、喜庆,寓意花开富贵,竹报平安,佛手开福。
雕刻以刀为笔、以刻为画,空间纵横凹凸的光影效果如梦如幻,青花绘画以笔代刀,线条柔和、自由、流畅,分水色阶层次丰富,具有水墨画效果。两种技法组合成一组纹饰,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此罐卓绝的工艺美术成就显示出明末青花瓷器制作已经探索出更多的装饰技法,并在技巧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明代晚期朝廷陷入财政危机,根本无暇瓷业,官窑没落。民窑没有官窑的压榨和各种束缚,获得了优质资源和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此时青花瓷器在海内外有巨大的需求。民窑主为赢得更多的市场,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创新工艺和装饰风格。因此更优质的高岭土与国产青花料被发现。青花瓷制作拥有了自由的空间,开放的市场,优质的原料,成熟的技术。即《考工记》所认为制作精美器物必备条件:“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各种因素使这一时期生产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质青花瓷。并且深刻影响后世制瓷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崇祯十年成书的《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景德镇民窑瓷器制作过程。瓷土使用高岭土和瓷石二元配方,坯胎用浮选法精淘后的瓷泥制成,青花料选用浙料并用火煅法使其呈现出翠毛色,白釉用小港嘴泥浆添加桃竹灰搅拌而成。这种工艺和原料制成的青花瓷“驰名猎取”,被称为“上品细料器”,在全世界获得了赞誉。
附:佛手的文化意义
成熟的佛手颜色金黄,并能时时溢出芳香,消除异味,净化室内空气,抑制细菌。佛手挂果时间长,有3-4个月之久,甚至更长,可供长期观赏佛手果实。佛手因为其独特的造型而被称之为“佛祖之手”,颇具观赏价值。放在家里面有着镇宅的效果,可以避免被鬼魅侵害,还能防止阴险小人。还有什么能够比诸天神佛更能镇宅的东西呢,佛手在风水上的寓意就是趋避灾祸。在佛手的形、名的引领、启发下,把“佛手”与“福寿”联系起来,把“佛”与“福”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1期《浅谈耀州青瓷的刻花工艺及纹饰特征》,作者:李沛芫
2《中国陶瓷》2023(59)第四期《宋之符号:宋元陶瓷上主题水纹类型的“承”与“创”》,作者:李琳(景德镇陶瓷大学)
3《周礼·考工记》
4《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