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中外-17世纪景德镇瓷器

首页    分类说明    驰名中外-17世纪景德镇瓷器

明:

天启(1621—1627)

崇祯(1628一1644)

清:

顺治(16441661)

康熙早期(约1662—1675)

康熙中期(约16761700)

关于17世纪中国瓷器的系统研究开展的很晚。1981年,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举办了—个大型展览——”转变期瓷器及其先驱”,这一展览促进了人们对这一时期的瓷器研究给予了更多注意。

明代晚期,作为中国主要制瓷中心的景德镇官窑由于原料的匮乏迅速走向衰落。因此那些技术最好的瓷工和画工从为宫廷服务转入民窑,为民间制作瓷器。这种情况迅速改变了需要寻找新市场的景德镇民窑的产量。在明代最后的十年(16341644)中他们大获成功,甚至在新的清王朝头二十年中更为繁荣。本专题拍卖会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窑场生产的多变、创新、美丽的瓷器。实际上,早在明代后期的天启时期,民窑性质的窑场或作坊就已经开始为国内和出口市场生产各种优质瓷器。因此本专场拍卖会精选文物时代就从天启开始按帝王更递的次序一直持续到该世纪末。展品中不包括万历后期的官窑器,也不包括17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御窑厂恢复以后生产的官窑瓷器。

1981年香港展览以及随后的几个展览都将16201680年这一段时期称为转变期”。现在看来,这一称谓可能会造成一种误导,因为该时期内每一个王朝的瓷器生产都有很大不同。崇祯朝瓷器与康熙早期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倾向于避免使用"转变”这个词汇来描述整个时期的风格。本专题拍卖会为的是展示瓷器的造型和画风是如何随着时代一步步发展的,同时描绘出每一王朝的瓷器生产状况。

崇祯、顺治和康熙早期,瓷器的造型和画风新颖优美,多姿多彩。我们将1683年作为康熙早期的下限,是因为康熙皇帝选派藏应选为督陶官前去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自1684—1705年,我们称其为康熙中期。对于这一时期,我们仍然是将注意力集中在17世纪末以前民窑生产的瓷器。最后一点本专题拍卖会定格为景德镇产品,并不包含中国南方任何其他窑口比如德化窑,当时德化窑也制作了一些相当不错的瓷器。德化瓷器在西方被称为"中国白",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大题目:

有一点我们将会看到,还有许多研究要做,举个例子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文献中曾提到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一位荷兰大使在赴北京途中访问了距景德镇不远的一个市镇。他说,有人告诉了他窑炉刚开窑时发生的事情,另外他得知皇帝派来的代表也在场,他们优先为宫里挑选了五分之一的烧成品。既然宮中确实不时会需要补充一些瓷器的话,这一点似乎不是不可能。不过这些记录在中国的文献中并未得到证实。在御窑厂完全重新建立之前,可能会有"御用"器物,即为北京宫廷所烧瓷器。荷兰大使的记录是不是正确呢?相信一定会有研究者找到有关文献材料。

当然,我们还不清楚在明崇祯或清顺治时期,景德镇生产的漂亮瓷器中哪些是用于出口,哪些是为国内市场制作的,尽管我们可以做些合理的推测。转变高峰期风格的许多器物,特别是带有郁金香图案的那些瓷器,都是外销到荷兰的。而那些笔筒则应该主要是针对国内需求。这类造型不是荷兰市场需要的,其中许多都装饰有人物故事图,有些甚至还有政治性含义,其目的是让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理解,而不是欧洲人。象腿瓶既有外销又供应国内市场,首先是为陈设所用。

清初国内局势的混乱导致出口贸易萎缩,并在顺治前期完全消失。因此,顺治瓷器,包括单色釉以及饰有瑞兽、植物花卉、山水风景和人物故事的器物,绝大部分一定是为国内市场生产的。没有材料能够证明顺治青花五彩瓷器是外销物品。从欧洲方面来讲,可能还需要了解它们是怎样以及什么时间来到欧洲的。比如法国经常可以见到最好的晚明和顺治五彩瓷器。这些瓷器是否是在1819世纪法国兴起的中国热中作为古董进口到法国的呢?在法国应该会有一些资料。

举办17世纪专题拍卖会的目的

尽管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探讨,但最近几十年内已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幸运,尤其是带干支纪年的器物(各个王朝都有一些)以及几件有六字帝王年号款(当时生产)的器物(并非所有带帝王年号款的瓷器都是为官廷制作的)的发现可以为明末清初瓷器断代提供直接依据。当然,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绘画风格并不是随帝王更替在一夜之间就会发生变化。有时虽然其他窑场都已经发展出新的风格,但总有个别窑场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沿袭以往做法。从一个年号到另一个年号’制作工艺和绘画风格仍然有可能是延续的,也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风格。

对于这一时期的瓷器断代来说,哈彻沉船—个重要的点。该船是艘明廷覆灭前夕沉没在新加坡南部的中国帆船。沉船货物中有25,000件被打捞出来,许多器物保存良好,其中还有带1643年(明朝灭亡一前)干支纪年款的器物。如果我们认为其他瓷器大约制作于同一时期,应属合情合理。这对我们理解明朝灭亡前后所发生的事情有很大帮助。另外,还有一些资料有助于断代。比如年代可考的荷兰和佛兰德斯绘有青花瓷器的静物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录以及一些英国的财产清册包括1688年从荷兰运到英格兰的玛丽皇后收藏品。有了所有这些材料,我们相信,可以有充足的把握将绝大多数器物的断代精确到十至二十年之间。

崇祯、顺治和康熙早期由于那些最好的瓷工和画工摆脱了为宫廷大量生产技术上要求完美的官窑瓷器的束缚,从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瓷器生产。

外销瓷

明代晚期,出口瓷在经济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外销瓷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荷兰东印度公司一直在购买质量最好的器物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这可能就是造成17世纪30年代和17世纪40年代转变高峰期青花瓷器质量极好的原因。另一方面,日本人偏爱简单粗犷的器物,因此当时外销日本的瓷器即是如此。瓷工和画工们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成功地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

天启

在外销瓷特别是外销日本的瓷器中确实存在一种天启风格。景德镇窑为适应国内市场的需要也制作了一些新颖有趣的器物。不过,以目前所知,天启风格似乎不适合国内市场,适应国内市场的倒是崇祯风格。

17世纪前期,有一类产量巨大'多制作于天启时期并主要用于外销的瓷器,西方称其为“克拉克瓷"。在这里我只想说两点:第一,现在认为’克拉克’无疑问是明代末年瓷器生产的主流,但以往许多人对此相当质疑;第二,不久前,一座明代贵族墓中出土了一件克拉克瓷器’而在此之前人们一般认为,克拉克瓷并非为国内市场所制作。

崇祯

由纪年瓷器判断,崇祯初期瓷器生产尚未表现出显著的进步。1634年(崇祯七年)转变高峰期瓷器出现了。转变高峰期瓷器主要是装饰有人物故事内容的青花瓷,绘画中用一簇簇V形记号代表草地,岩石分成许多层次,常常还有—个"背面”以卷曲的云纹和陡直的岩石来分开画面两端(这种形式解决了如何将纸上绘画表现在圆形物体上的问题)。到1638年(崇祯十一年)转变高峰期瓷器即使在造型上还处于试验阶段,不很成功,但其绘画风格却已成熟。正是这种风格在20世纪初,首先吸引了个别西方收藏家对17世纪瓷器的注意。同时,它在中国也引起了重视,这从20世纪发现的大量瓷器可以判断。到17世纪30年代中期,大小不同的笔筒出现了(图版1620),这完全是一种新造型。

哈彻沉船所出文物对于器物断代十分有用,但同时对判断哪些器物是外销瓷也提供了研究的材料。从该沉船沉没的地点-新加坡南部来看,这些瓷器很明显属于外销瓷。然而,沉船中所出器物的质量和精美程度与我们以往对外销瓷的概念相差千里。这说明,在明代灭亡之前美学革命已经开始了。

顺治

1644年,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即位,成为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至1661年,他在位仅十七年。因此,他对景德镇发展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尽管我们知道17世纪50年代晚期他十分喜欢《西厢记》,而有关该剧的人物故事多见于顺治晚期至康熙早期的瓷器装饰上。

17世纪50年代,由于最好的瓷工和画工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引发了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创造性革新热潮。同时,主要客户的品味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当时的主要客户可能并非文人士大夫,而是新兴的商人,他们深受晚明文人书画收藏之风的影响,希望自身也成为收藏家。对于这些主顾,我们所知不多,也不清楚那些最好的顺治瓷器是如何定烧和销售的。这是又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以往的部分器形当然还会继续制作,比如象腿瓶和那些大小不等、平底无釉的笔筒,但是各方面都出现了创新,包括一些新的造型,如罐和大盘。明代晚期,单色釉几乎没有生产,而到顺治时期却有各种色调的蓝釉、青釉、酱釉、绿釉、白釉、红釉以及黄釉。其中黄釉瓷在顺治前后均是帝王专用之色。但是最重要的发展,其一是顺治五彩瓷器的烧造,其二是山水装饰的繁荣,其三是釉里红的恢复另外还有大量纯粹的釉上彩瓷。

16世纪,特别是万历时期,景德镇生产了大量需二次烧造的青花五彩瓷,其中许多书有年号款。而到天启和崇祯时期,除了少数为日本市场生产的盘类器物,这种技术难度较高的瓷器似乎不再流行。顺治时期青花五彩得到复兴,装饰上出现了许多山水、花卉,尤其是人物故事图。显然,最好的顺治瓷器的画工很可能本身就是艺术家,只是我们不清楚他们在瓷器制作中参与到何种程度。可能当时仅有一家拥有杰出瓷工和画工的瓷器作坊在以这种风格制作高质量的瓷器。

瓷器上的人物故事图来自于同时代绘画作品或木刻版画。显然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些画面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明白画面的内容,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绝大部分山水图存在于青花瓷中,风格多变,其中有的来自以往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有的则是用一种披麻皴技法绘画的。在该绘画技巧中,山石是用一系列的平行线表现的。

此时期另一个重要进步就是釉里红技法的复兴,时间可能是在顺治朝结束前夕。明代晚期的外销瓷中有少数小件的盘碗上点染有红彩,绝大多数是出口日本的染付(即"古代的青花”之意)。巴特勒家族藏品中也有一件装饰铜红彩的克拉克瓷小碗。虽然16世纪中期嘉靖皇帝曾多次要求在陶瓷上装饰釉下红彩,然而似乎并未看到从宣德到顺治时期的主要产品上有这样的装饰。因此釉里红在17世纪中期的成功恢复,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最初釉里红与青花配合使用,后来在17世纪晚期出现了完全采用釉里红装饰的器物。

总的来说,上述创新确实导致了一种与晚明时代截然不同的瓷器品种的诞生。现在我们知道,顺治时期的瓷器种类繁多,特点鲜明,在造型创新和装饰风格的演变上极为重要。顺治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伟大时代之一。

康熙早期

康熙时期的头十三年(约16621675)是一段引人注目的时期,即使此时的创新尚不及此前的十年。首先,制作方法上出现了变化。当时普遍认为器物底部不施釉是一种缺陷,因此很快就挨弃了这一做法。象腿瓶底部无釉则可能是由于这种器物难以做出圈足。罐和笔筒等也改变了造型,它们有了圈足。大多数的碗、盘则出现了撇口。此时至少有一家窑场继续以顺治青花的风格生产瓷器,并维持了一段时间。不过与此同时,一种独特新颖、更显精美的绘画风格岀现。这类器物采用平涂加渲染绘画山石,与带"中和堂”款的瓷器相比,有可能是康熙初年为北京宫廷专门制作的。"中和堂”款瓷器采用干支纪年,分别可对应1671年、1672年或1673年。

有一些康熙早期瓷器的山水风景图质量极高,比如"披麻皴"绘画风格的器物。一般来说,这类器物看上去好像比顺治时期更加含蓄精雅。但是,瓷工和画工似乎仍然在做各种不同的尝试,这种绘画风格很像凡高!)如果说顺治瓷是革命性的话,那么康熙早期就是整体发展时期,而且是—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发展。

高质量的顺治五彩瓷器似乎并未延续到康熙时期。此时,景德镇也烧制出了一些精美的青花五彩瓷器,之后到1670年前后,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这是当时最主要的创新。不过这并非釉上蓝彩的首次岀现。天启时期一些为外顒本的器物上就有一种与此略有差别的釉上蓝彩。只是这种蓝彩从来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因此康熙时期的釉上蓝彩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创新,十分成功。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国内市场产品的吸引力,而且提高了大量被欧洲称为famill verte"(译者按:直译为绿色系列,指康熙釉上五彩瓷器中以绿彩为主色调的品种)的外销产品的吸引力。

康熙中期

1683年,景德镇窑因三藩之乱遭受破坏之后有一段为时短暂的停烧,随后很快就恢复了御窑厂。但是此时有几家作坊仍然继续烧造质量高、品种多的民窑器。17世纪末景德镇瓷器生产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回归顺治风格,器物底部除了中心圆形凹陷部分施釉,其余露胎。

结语

17世纪景德镇制作了大量美丽动人的瓷器。景德镇窑厂为了寻找新市场,并为迎合新主顾发明出新的器形和绘画风格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的专题拍卖就是为了获取这一时期景德镇窑烧造瓷器的工艺和创新,并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以填补现存的知识空白。而最重要的,我们希望使一个长期以来在中国和其他地区被忽视的时代重新引起世人的注意。

 

 

2021年1月24日 14:1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