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无疆—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外销瓷

首页    分类说明    大美无疆—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外销瓷

     

       瓷器是工艺美术性质的商品。商品的性质决定其生产的品种、纹饰要适应不同地域社会习俗和不同文化的审美。欧洲在14至16世纪,经过文艺复兴和环球航行解放了思想、认识了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欧洲上流社会积聚大量财富,生活品味多元化。来自中国景德镇制作的青花瓷器,尤其受到珍视。甚至当成个人和家族的身份象征。国王和贵族在中国订购画有家族形象的徽章瓷。这些徽章瓷如今部分收藏在国外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明朝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所以外销瓷器数量并不大。但是欧洲的巨大市场需求让葡萄牙人在正德末年进入广东,与明朝汪鈜率领的海上军队发生了战争。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攫取澳门居住权。销往欧洲的瓷器逐渐增多。

17世纪上半叶,明朝开放漳州月港,允许民间贸易。促使外销欧洲、日本、东南亚国家的瓷器呈几何倍数增长。来自古老中国的东方文明对于新兴欧洲国家来说是神秘的。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瓷器洁白、美丽、坚硬。画有特别的东方艺术纹饰。中国瓷器艺术迅速风靡欧洲,就连普通人家里都有摆放。英国旅行家彼得·芒地(Peter Mundy)曾写到所有等级一般的房子都有来自中国的瓷器。”

日本德川家康就收藏中国青花瓷器。日本茶人古田织布、小堀远州等都到景德镇定制过瓷器。

    中国瓷器巨额利润让很多国家参与到贸易争夺战。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万历三十年(1602)抢劫一艘名为克拉克号的商船。并且把这艘船上瓷器的风格命名为“克拉克”瓷器。荷兰后来打败其他竞争对手,几乎独霸中国瓷器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雅加达)建立了总部。并把中国台湾作为中国瓷器贸易的转运站。以公司形式创造的贸易量是惊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于订购瓷器的品质、纹饰、造型都提出更高要求。而荷兰人惊叹景德镇的窑工能够完全按照他们的要求生产出来。

    事实上,万历三十五年后官窑处于停顿状态。景德镇民窑在官窑没落后历经几十年发展,制瓷工艺不断改进。二次元配方瓷土,经过多次沉淀淘洗,制作出细腻洁白的瓷胎。拣选优质的浙青料,并采用煅烧法提纯,细致研磨。装饰上格调清新,题材广泛。山水,花鸟,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历史故事,佛教、道教相关的典故、纹饰都画于瓷上。并且借鉴版画插图。绘制精细入微。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好评。成书于崇祯朝的《天工开物》赞曰:“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这种优势并为因朝代的更迭和战乱而落伍。清朝建立后,于康熙19年恢复御窑厂生产。康熙23年开放海禁。社会稳定使民窑获得活力。荷兰东印度公司卷土重来。景德镇的制瓷业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把清初因海禁被日本伊万里风格瓷器挤占的欧洲市场夺了回来。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的消息传遍欧洲。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在广州设立贸易代表处。英国玛丽王后、德国国王威廉一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收藏康熙朝瓷器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8世纪的中国外销瓷贸易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历经清康、雍、乾三朝。此时中国整体处于社会稳定上升期。海外贸易让统治层亦喜亦忧。担心西方科技、文化传播到中国影响其统治。因此并未鼓励海外贸易。乾隆朝时只允许广州一处口岸贸易。而西欧在18世纪后期开展的工业革命,让欧洲社会生活逐步走向现代化。这些国家认识到中国因瓷器贸易获得的巨大顺差。自己加速研发瓷器。并在18世纪获得了成功。此后,欧洲国家进口中国的瓷器减少了。而景德镇还延续着古老的生产工艺。随着优质原料枯竭,工艺造型缺乏创新,订单量大幅减少。只能依靠更低成本的人工赢得市场。生产每况愈下。

19世纪欧洲社会更加开放,贵族审美变成了大众审美。瓷器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品。欧洲工业化批量生产冲击着中国的手工制造。另一方面,晚清的中国割地赔款,穷困落后。作为奢侈品的瓷器生产难有市场。景德镇制瓷业滑向了黑暗的深渊。

清末瓷器鉴赏家陈浏在其书《匋雅》序中感慨:重译译华瓷为支那。盖既支那瓷之省文也。于是环球之人逐皆目支那为瓷国。吾华之瓷业近益凋瘵矣。其犹能以其瓷蜚声于环球而为环球之人所称道弗衰者则国初之旧瓷也。居中国之人不能使其国以坚船利炮称雄于海上。其次又不能以其工业物品竞争于商场。其国初所出之瓷之声誉以相与夸耀。至使环球之人目其国为瓷国者则有司者之辱也。

2021年1月24日 14:1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