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陶瓷鉴赏家陈浏先生曰:“旧世界之瓷以质朴为贵,新世界之瓷以彩画为贵。学术不同,文章因之而变。”上古彩陶文化,商周青铜文明,两汉玉饰文化。魏晋南北朝,青瓷艺术登上大雅之堂。西晋潘安作《笙赋》曰:“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至隋代,瓷器成为贵族享用的奢侈品。陕西省西安市梁家庄李静训墓出土的精美白瓷器,与金银器一同随葬。瓷器等级之高与金银同列。李静训是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外孙女,隋大业四年(608)离世时年仅9岁,家世显赫,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李贤。

       唐代社会开放,疆域广阔,多种宗教流行。除路上丝绸之路外,海上丝绸之路则以陶瓷为主要货物。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唐朝时期的沉船,出水中国瓷器67000件。整艘船运载的几乎都是中国瓷器。可以想象陶瓷业在唐代之兴盛。唐中期时,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曾将越窑青瓷推为饮茶器第一。文士对越窑瓷也都推崇备至。“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唐人对浙江上林湖地区所产越窑青瓷称为秘色瓷。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连同档案记录一起出土了13件秘色瓷。这些瓷器供奉佛骨舍利。等级之高无与伦比。越窑秘色瓷器成为贡瓷,文人雅士呼之为“千峰翠色”。这是饮茶风尚对于瓷器审美的影响。

       宋代饮茶方式改为抹茶,盛行斗茶之风。以茶与汤完全融合不着水迹饮用为最佳。茶沫泛起白色气泡,若以黑盏盛放则汤色与盏相互映衬。而黑釉毕竟不适合陈设装饰。宋代从皇帝到士大夫崇尚自然之色。“天青色”则具备表达精神世界的含蓄内敛之美。这些珍贵瓷器被权贵阶层所垄断。因此传世极少。

       南宋时,龙泉窑工匠用石灰碱釉烧出梅子青色,釉层厚而润,如梅子初青。令龙泉窑身价大增。龙泉窑烧制的生活用瓷器,是市井商贩推销的重点。也是海外最畅销的中国瓷器。龙泉窑瓷器继承越窑青瓷优势,生产瓷器不事雕琢,而其梅子初青之色则给人以养眼赏心之美。虽历经几百年而不衰。宋金时磁州窑、耀州窑也以生产日用瓷器为主。这是瓷器真正意义上突破了阶层,走向了民间艺术。

       元朝疆域广大,蒙古统治者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瓷器外销贸易。生产出青花瓷器。景德镇窑青花瓷器在元代作为顶级奢侈品存在。这从窖藏出土和供奉寺庙的器物上可见一斑。元朝统治者对于景德镇窑的经营使其他地区窑口逐渐走向衰落。明朝继承元朝之制,继续在景德镇设立官属窑厂。永乐时改为皇家御器厂。国之最优制瓷资源被朝廷垄断。民窑只能望而兴叹。以至诸如霁红釉烧造等很多优秀制瓷工艺失传。直至明末御窑衰败,民窑才大放异彩,民窑之周丹泉、昊十九等所做瓷器风靡当时。而清朝继续施行皇家御厂制作本朝瓷器旧制。虽对官办御窑厂匠籍等有所改革,然而只是沦落为皇帝们的私属企业。官窑制瓷工艺因为不计成本追求精致,对于瓷业生产确有贡献之功,但只是皇家审美标准。样式花纹因各种禁忌而固定不变,无法继续突破。只能以工巧代替。清康熙时国力恢复,开放海禁,受到国内外贸易订单增加影响,民窑改进改革窑炉、工艺、彩料等,制瓷业一度发达。而官窑毕竟垄断优质资源,皇帝亲自干预制作,不仅提高了质量,也增大了产量。民窑业在雍、乾时受到来自官窑技术的巨大冲击。为牟利也多是巧借官样,因循守旧。乾隆时,中国社会处于严重亚健康状态。官场流行多磕头少说话,民间追求奢华。18世纪中晚期,官窑因减少经费和督陶制度腐化等原因,生产工艺渐不如前,民窑也随之滑落。

      19世纪,富商大贾子女婚嫁流行用瓷器作为嫁妆。瓷器上纹饰流行白头到老,富贵寿考,子孙万代,衣锦还乡等吉祥意义题材。民窑业转而以生产私人订制和礼品、嫁妆瓷为主。其中以嫁妆瓷为大宗。大宗商品生产统一制式,降低了成本。但是却令工艺美术陷入了世俗审美。世俗题材大行其道。再加上西洋瓷器已然工业化生产,外销瓷贸易跌落低谷。整个制瓷行业只能更低成本以求价格优势,所造质量极速滑坡。

       清末,御窑厂改为官民合营的江西瓷业公司,以公司化生产经营瓷器,制瓷技艺才略有起色。然旋即清亡,公司缺少资金注入。人才外流。继之军阀割据,大小内战不止,又有八年抗战。虽有众多优秀民间艺人苦苦支撑,瓷器生产也无法再创辉煌。

       瓷器,从诞生之日,注定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他从最初的被统治层垄断,到权贵达士们品评,终流行于世人,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他见证了时光流转,朝代更替。使用过鉴赏过他的人,已经成为瓷器的一部分。而瓷器于唐宋元明清时代,被皇家、权贵、文人士大夫、富商大贾以至于平民百姓所共同珍视。虽趣舍万殊,然每一个人都曾在所喜爱的瓷器上寄托情怀。

       瓷器,具有最多的可塑性。所有工艺美术品形制、花纹、釉色都能以瓷的形式出现。从土变泥再成瓷,历经一道道工序,无数匠人为之呕心沥血,却默默无闻。有的只是厚重的历史,文明的继承。